一、申论写作之万能八策详解
大家好!申论考试考验的是我们的积累、思考和笔力,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
一、深入理解材料,阅读前应带着问题意识,将杂乱无章的内容视为一个整体。不论考试题目要求如何,总是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原因、现状、对策。
分析材料时,需自问五个问题:
1. 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
二、阅读的基本策略:一勾二概三分类。三遍四步法,用时约30-40分钟。
第一步:对段落进行编号,勾画关键词或关键句,
3. 常见词原则: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测、分析、强调、指出、认为。
一般标注关键词即可,但最重要的是把握材料的整体性,材料之间的关联性,材料在整个申论材料中的地位,以及从哪个角度分析对自己最有利。特别要注意典型现象、事例和图表。
第三步:分门别类,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
横向原则:并列关系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甲乙丙丁四种现象等等。对立关系如积极消极方面,成绩和问题等等。
纵向原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多层次原则:突破单纯的横向、纵向关系来分类,从材料的复杂性出发多角度分析,这也是今后命题的趋势。
主旨突出,应用万能模式。八股模式。
三遍四步法实施得好,你的考试就成功了一半。
第一步: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先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根据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因果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多项求异分析)。
1. 内外因分析,要注意内外因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
2. 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3. 多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现实、内在、外在,尽可能全面到位。
SWOT分析:优势、劣势(企业能够做到的)、机遇、威胁(企业可能做到的)。
第二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内外因分析和多角度分析的写照)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素质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对……进行严厉的制裁和惩罚,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应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应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智(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
组织专家制定……领域的实施细则。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即使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
对于一切忽视……违反……的行为,要大胆揭露,公开曝光,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必须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万能八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万能八条示万万不能的。能用则用,如果不合适,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第三步评估对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当试题反映的问题很多的时候,只有根据题目给定的角色,抓住一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涉及各个问题,才能提出标本兼治的方案。
2. 对策的可行性,方案要能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由谁执行,执行步骤(怎样去执行),何时实施,在什么条件下执行,总之,要通盘考虑,尽量克服与之相悖的因素,切忌脱离实际,坐而论道。
3. 对策要符合政府部门的职能。要合法。
整体把握试题,从所获得的不同观点中选取最深刻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最有利于自己发挥的一个作为论点。论点要有政治高度,看到事物本质,有预见性,概括,立场正确,态度鲜明,有创见。
突出论点的方法有:将文章的论点摄制为题目,第一段概述材料,第二段单独成段,点名论点,每段分论点紧扣总论点展开,开头结尾照应总论点,最后一段总结总论点。要注意应该采用并列句、条件句等句型,灵活的语言,反复强调重申总论点的重要性、必然性和意义。
论据:真实、典型、全面、新鲜。包括具体或概括的事例、统计数字或图表、亲身经历、引经据典、公理规律等等。
可采用例证、引证、理论论证(通过分析、判断等推理手段剖析事理,分析问题以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分为因果演绎和多角度演绎,常用没有……就……)、假设论证、比较论证(横向、纵向、对照)、比喻论证、归谬论证。
1. 提出问题:引用资料,开门见山。
2. 分析问题:紧密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重点论和两点论。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
3. 解决问题:由条理,最好和前面的各个问题照应,涉及到相关部门职责的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的精神。
提纲:标题开头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结尾
标题:必须是中心论点,或者反映中心论点
开头:交代事件的缘起,揭示主题,谈主题的影响。有叙述式、引言式和设问式
在一个组织内部,领袖与权威的角色犹如灵魂之所在,其对于事件处理的立场直接影响着问题的解决。在我国,政府高层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于某一问题的关注程度往往直接关联到问题解决的效率。例如,温总理关注农民工讨薪问题,引发的“清欠风暴”便是一个鲜明的社会案例。此类事例繁多,可见领导重视是解决具体问题或重大社会问题的基本前提。
深入调查研究,从源头上梳理问题的脉络,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各级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各类问题。
媒体和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正如古语所说,“雄笔一支抵万军”。媒体不仅创造经济效益,更创造社会效益。孙志刚事件、非典时期的报道、《共同关注》栏目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都是媒体力量推动社会变革的例证。因此,要想迅速解决社会问题,吸引社会关注,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媒体的影响力,统一群众思想,提高认识,推动工作进展。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升公众对问题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人的素质是决定社会活动成败的关键。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术素质、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领导干部的公共管理能力,都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来实现。教育培训业作为朝阳产业,对相关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素质,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必由之路。
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好的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界定权利,提高效率,保障资源分配。一个著名的分粥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管理学中的“热炉”法则也揭示了制度对行为的约束作用。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有法可依,是政府管理的基本要求。决策制度应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政府管理的关键在于组织协调,资源分配与整合,以推动各部门的协同工作。当前,城管、文明办网等工作需要多部门联合执法、齐抓共管,以实现高效管理。
总之,通过领导重视、媒体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建设以及政府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科学发展的社会,实现社会公正,最终迈向和谐社会。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
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仅要进行组织协调,更要构建一套有效的机制。通常所说的“机制”,指的是行事的方式和方法,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这个概念。简言之,机制就是制度化的方法或者制度的实现形式。那么,为何要建立机制呢?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方法,具有稳定性。比如,党建工作机制不会因为负责人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可能因个人意愿而改变。其次,机制包含制度要素,要求相关人员遵守,而工作方式和方法往往只是个人偏好或经验的体现。机制具有普遍性,如监督机制不仅要求人人遵守制度,还要包括多种监督手段和方法。第三,机制是在有效方法基础上总结提炼的,而方法只是做事的形式和思路。机制经过实践检验,加工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式方法,以指导实践。第四,机制通常依赖多种方法共同作用,而方法可能只起单一作用。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保证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活力。
我们需要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同时,建立预防应急机制(如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组织机制和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前提。古人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物质满足是民心和社会秩序的保障。资源的有限性和物质条件的不足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当前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问题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
对于环境治理、节约能源等技术性问题,需要依靠具体措施。卢梭曾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腐败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监督。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并非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变形,导致“一个重点班倒下了,千百个‘特长班’、‘实验班’站起来”。因此,加强监管、全面落实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必备措施。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自自身或外部。来自自身是平时的积累和总结反思,来自外部是借鉴他人长处。
关于申论大作文的写作,首先,要熟悉公考,了解公务员考试的笔试分为A、B两类,其中A类职位笔试的公共科目为行测和申论。对于申论考试,我们需要如何写好大作文呢?
首先,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多进行金句摘抄,积累素材。其次,申论写作作为一个议论文写作,要清晰表达自己的论点,将材料和论点有机结合。整体思路要求先提出论点,然后论证观点,最后进行归纳升华。注意论点的明确性,态度端正,论证过程严密,态度鲜明,在总结时有力阐述,对论点进行升华。
总之,申论大作文的写作,要先理清题意,领悟要点,提炼符合材料的论点,结合议论文写作要求,才能写好一篇申论大作文。
关于申论作文的写作,标题要体现文章内容,正文采用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要简明扼要,分析问题要紧密结合材料,解决问题要有条理、有层次。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时,建议采用分条列项的方式,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注意文面整洁,便于阅读和理解。
申论审题要边看边总结,分类材料,注意段落之间的因果关系。提炼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恰当的材料,酝酿写作提纲,全盘布局。将酝酿成熟的文章内容表述出来,注意不要随意修改,保持卷面清洁。
申论,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古代“八股取士”中的“策论”颇为相似。考试内容虽为纸上谈兵,但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实则难以立即得出结论。因此,其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这也正是申论可以快速掌握的缘由。这类似于相亲,花前月下未必能看清楚对方真实面貌,是东施还是西施,一时间难以做出判断,因此存在一定的蒙混过关、以次充好的投机空间。
1、在申论中提出问题,必须具备客观的论证。所谓客观,即建立在可信度基础上的可操作性,使读者在30秒内感受到你的独特见解。
2、申论是你面对行政调研论证工作的第一块试验田。你所撰写的不仅是问题的解决方案,更是你思维方式和人格魅力的展现。
3、要善于与命题人和改卷老师沟通、对话。与命题人对话的媒介是申论所给出的大段材料,与改卷老师对话的媒介是你用笔在规定时间内所写下的文字。与命题人对话的目的是揣摩他命题的意图和要旨;与改卷老师对话的目的是猜测改卷老师的预期想法和评判标准,以获得良好评价。通过这样的联想,你便能把握住申论写作的“七寸”。
4、在考试过程中,心理状态要做到“不卑不亢”。既不要过于自信,感觉轻松自如,也不要过于紧张,仿佛时间就像日本鬼子的刺刀一样,让你心慌意乱。你是考试的主人,不是奴隶;你是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而不是应付一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