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笔译专业考研心得体会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自己的背景。我在2019年成功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的研究生。本科就读于黑龙江一所普通的师范院校,尽管院校背景一般,但我大学期间始终保持着勤奋学习的态度,成绩优异,位列年级前列。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口译和演讲比赛,并取得了商务翻译等相关证书。至于为何没有选择推免,那是因为我对法语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第一次考研时,我的翻译成绩为121分,百科知识为118分,但法语成绩仅52分,未能通过复试门槛。幸运的是,第二年北外取消了二外要求,我才得以顺利进入复试。最终,我的翻译成绩为128分,百科102分,基础英语80分。考研之路充满挑战,但也收获颇丰。
考试科目:
一战情况
在第一次考研时,由于学校强制要求实习,我每周需要花费三天时间去单位,导致回到学校后复习时间极为有限。我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翻译和百科知识的备考上,每天坚持进行4小时的翻译练习,周一至周五分别练习文学、政治、经济、商务和文化等领域的翻译。实际上,翻译硕士考试的关键在于英语基础,每年都有许多英语基础薄弱的人报考北外,但翻译成绩却只有60多分。因此,大量的翻译练习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翻译技巧和风格。如果英语基础扎实,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那么应对各种翻译类型都会游刃有余。因此,每周进行多样化的翻译训练不仅可以提高熟练度,还能在考试中应对题型变化。
百科知识方面,我首先通过研究真题,把握出题方向和思路,例如每年大多会涉及经济、文学等领域。随后,我开始搜集相关词条。每天花费3个小时进行搜集和背诵。在备考初期,百科知识需要大量拓展,因此我将学习过程视为充实自己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考试而学习。北外的百科知识主要考察文学和历史,近几年经济类题目也较为常见。这些领域的复习过程充满趣味,就像阅读故事一样。在9月份之前,我反复阅读自己搜集的词条,并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筛选掉一些考的可能性较小的词条。这一过程有助于加深印象,而在9月之后,记忆任务就会相对轻松。
一战时并未考察基础英语,因此其复习方法将在下一部分进行阐述。
二战:吸取教训,强化劣势,保持优势
去年,北外的MTI考试整体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篇章翻译的汉译英出题风格也由文化文学转向哲学。基础英语前30道题类似GRE的6选2,4篇阅读,两篇选择题,两篇回答问题,最后作文主题是“resilience”。在二战中,我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且由于取消了法语考试,我主要专注于语言基础的巩固和提升。一战时,我的翻译虽然保证了准确性,但缺乏精彩的表达,汉语功底也不如从前。因此,二战时,我大量阅读外刊、听新闻、观看原版名著,以此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每天早晨5点50分起床,6点15分左右到达图书馆,进行一个小时的GRE单词复习,接着阅读一个小时的英文外刊,一个小时的名著阅读,听50分钟的经济信息联播,完成一课GRE练习题后去吃饭。15分钟后,回到图书馆,趴在桌子上休息25分钟,然后到走廊背诵百科和词条,以提神醒脑。清醒后回到自习室进行阅读练习,完成4篇阅读后再出去背诵百科知识,直到5点回到自习室简单吃点面包。晚上6点开始背诵百科知识,直到晚上8点半,剩余的时间留给政治复习。实际上,我在二战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用于百科知识的复习,因此成绩让我感到意外。尽管二战几乎没有进行翻译练习,我预估的翻译成绩为118分左右,百科成绩为120分左右,但最终翻译成绩反而比预估高出10分。现在我认为,可能是由于百科知识解释不够充分,记忆上存在误差。因此,翻译的根本还是语言基础,一定要打好双语的语言基础。
翻译
在篇章翻译方面,我在一战时进行了大量练习。实习期间,我每天保证两小时的练习时间,后期则增加到每天4小时。实际上,练习量并不需要这么大,如果不进行反思,单纯地保持阅读外刊的习惯,我的英文表达一直还算可以,但中文的欧化现象非常严重,听起来不够地道。如果语言基础扎实,每天2小时的练习量就足够了。一战时,我陪伴我的书籍是《Painted Veil》(《面纱》)。二战时,我阅读了3本《Little Women》(《小妇人》)、《The Short Story of Maupassant》(《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情节和思想感情,还要将特别好的表达记录下来。英文原著的亮点在于其生活化和生动化,例如,“say”一词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如结巴地说、哀求地说、喘气地说等。这里推荐一本优秀的书籍《Banish Boring Words》,如果无法阅读文学名著,可以背诵这本书中的词汇。我手头有电子版,现在网上已经没有实体书了,需要的朋友可以联系我。因此,在翻译遇到不会翻译的内容时,可以在原著中找到很好的解答。我以前买的实体书上记录下来,电子版则直接在手机上记录,纸质书则将好的词句画下来,抄在专门的本子上,英文部分记录了约2000条,中午吃饭时进行复习。中文书我也进行了阅读,为了培养中文思维习惯,第二年我阅读了柴静的《看见》,书中话题深刻,既可以为写作提供角度,也可以学习到许多地道的中文表达。
我使用的其他翻译参考资料包括:
《中国文化读本》
《武峰笔译》
《韩刚2级笔译》
《张培基散文》
《英汉翻译》庄绎传
《非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广外、上外的参考书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就翻译理论而言,《非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是最佳的一本,第一年我仔细阅读了一遍,第二年又将以前没有掌握好的部分重点复习了一遍,并进行了练习。
词条翻译方面,我主要使用了以下资料:
《跨考黄皮书》
《热词红宝书》
《新东方中高口词汇手册》
《最后的礼物》
18年的真题热词相当偏,19年回到了正常水平,词条主要记忆细节。18年由于大家热词都不太会,我的翻译分数非常占优势,但到了19年,我有4个背过的热词在考场上想不起来了,词条成了拖分项,因此翻译排名也不如第一年。记忆一定要清晰,否则会吃大亏。
百科
对于百科这一科目,我自认为没有太多的发言权。看到试卷时,我只遇到了3个不认识的词条,其他都是我背过的。简单介绍一下我使用的资料:
《中国文化要略》及考研笔记,考研笔记非常重要,其中都是精华,往年真题也很多,今年的五功也在其中。
《不可不知的2000个》
《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知识应试指南》
《复习全书》
从学姐那里购买的资料
自己整理的可能会考的词条,由于第一年没有特别准备《红楼梦》里的人物,考场上各种后悔,今年我把四大名著中所有的重点人物都背了下来,考场上碰到晴雯时,我真的是喜出望外。
第二年我从5月份就开始背诵百科知识,先背诵真题,再背诵2000个,最后词条总共背诵了5遍。可能是因为采分点不够,所以分数上没有体现出来。
小作文我从11月份开始准备,主要参考历年真题中出现的类型,自己搜集素材。不仅要保证格式正确,还要足够新颖,例如说明书我准备了电蚊香等。
大作文我主要阅读南方周末的社评,其中的观点独到且富有见地。阅读文章时,我会在笔记本上绘制思维导图,以帮助我进行头脑风暴,并将精彩句子摘抄下来。
基础英语方面,我选择使用“百词斩”软件,从11月开始每天复习100个GRE单词。考试前,我购买了网上的GRE基础填空和强化填空习题,计划在考试前完成一遍基础题,复习一遍错题,对强化题则简单浏览。强调阅读原著的重要性,文学名著中的许多词汇都是GRE考试的内容。早上背诵单词后,阅读外刊和原版名著,可以巩固对单词的记忆,并将其置于具体语境中,因此记忆更为深刻。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动作或状态时,能迅速想起相关词汇。
阅读方面,我长期使用“专八阅读星火”和华研的资料,计划每天完成4篇阅读练习,考前刚好完成。对错题进行总结,如有困惑,会与研友讨论,从而迅速理清思路。
写作方面,我阅读了外研社出版的《立场》一书,强烈推荐,它能够提供多角度的思维。我边阅读边总结,并在笔记本上绘制思维导图。在大学期间,我参加过外研社写作大赛,当时写作能力较弱,缺乏角度和论点。但指导老师提供的GRE写作高分速成“Issue”部分对我的帮助很大,使我逐渐理解了写作的体系。阅读外刊和百科上的论点论据,写作的关键是有话可说。在第二年写作部分,我与以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使用了更多长句,这得益于名著阅读,每当遇到长句,我都会停下来分析,写作时也感觉一气呵成。
考试期间,我对该科的感觉非常不理想,单词部分有5个不确定的选项,完成后感觉自己的状态不佳,情绪受到影响,后来的题目一直怀疑自己,阅读选择题感觉4个选项都对,回答问题时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和不合理之处,写作部分还没有将自己的最佳升华部分写出来,发现时间快到了,考试结束后,我感到非常沮丧,估分为50分左右。没想到,这个科目反而帮助我弥补了百科的劣势,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坚持自己的答案,无论答案如何。
政治方面,由于北外只要过线,所以我一直跟随肖秀荣老师的课程进行复习。
复试方面,英院的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与初试的篇章翻译相同,复试为视译和问答部分。
视译部分,我每天练习近3小时,录音后听,找问题。我与小伙伴每天练习1.5小时,互相挑错,这个过程相当不错,效率很高,同伴总能发现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练习材料包括《英汉视译》、《视译基础》、答记者问,还有直系学长推荐的一本同传基础。只要练习量足够,考场上就不会太紧张。
问答环节很轻松,我全程保持微笑,但老师并未察觉。总共5个老师,一个老师问一个问题,每个问题我都回答得非常具体,老师并未再问我其他问题,回答完每个问题后,老师都向我微笑表示赞许,所以我对接待面试的感觉还不错。
以下是一些常考问题:
1. 你为什么选择北外?
2. 你有什么口笔译经验?
3. 你认为自己翻译中问题最大的地方是哪?
4. 对成功的定义?
5. 对幸福的定义?
6. 最喜欢的文学作品?
7. 最喜欢的翻译家?
我的总体情况就是这样,虽然我的成绩只是中等偏上,但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请大家不要把考研仅仅看作是考研,这是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无论是阅读百科、外刊还是名著,都会学到很多知识,你会感觉自己看到了希望,最后,你只会感激考研给你带来的所有,无比留恋这段时光。考入北外只是一个起点,以后继续努力!
中央民族大学翻译学考研经验分享
(一)考研择校和定专业
先说择校,为什么我会选择中央民族大学。首先,我选择了地点,我想去北京见识帝都的繁华,北京也有我最重要的人,所以就在北京的诸多院校中挑选。然后是选择学校,我从自身情况、报录比、考试难度、题型选择等方面对北京的诸多院校进行了选择,这时,民大已经成为所有院校中对我性价比最高的一所学校。最后让我下定决心的是新校区的建立。我高中时就有向往大学的样子,在我的幻想中,大学里有占地庞大的校园,有优美的景色。所以我想要呆在新校区,想住环境不错的宿舍。
再说定专业,我本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考研面前有几条路可走——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硕士、学科英语。英美文学要背的太多,我觉得英语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要背很多东西的专业,曾经期末背诵文学词条、背诵各个文学家的名字、作品的痛苦让我记忆犹新,所以我pass掉了。接下来是语言学,我对语言学非常喜欢,但经过了解后,我发现我本科阶段学习的语言学太浅,如果要备考语言学,需要重新开始深入学习,也就是说,当别人在复习的时候,我在预习;别人都复习了几轮了,我才开始背,毫无优势,所以我pass掉了。接下来是学科英语,我对当老师丝毫不感兴趣,不考虑。最后就剩下翻译硕士了,我在本科期间通过了CATTI三级笔译考试,希望能够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所以我打算一直走这条路。
因为我本科选修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已有一定的语法基础,所以备考时还算相对轻松。
法语学习的难点在于语法,必须经常进行练习。在本科期间,我们通常抄录老师的笔记,内容全面,几乎涵盖了所有考研语法要点。如果二外资料较少,可以购买简明语法教程,我室友的教材语法点很全面。
在准备法语阅读时,我会单独准备一个笔记本,背诵单词,这样积累多了,阅读时就会更加轻松。完形填空部分是难点,大部分是固定搭配,难以复习,这部分内容只能尽力而为,因为背诵的未必会考,而考的也未必都见过,还需要进行近义词辨析,当时我觉得英语阅读都难以应对,更别提法语了(o_o)。汉译法的句子难度适中,只要结构和语法没有大问题,老师给出的分数通常很高,作文也是如此。
我使用的练习题包括老师平时布置的作业、北京考研法语真题和法语四级(法语四级难度较高,建议有一定基础后再做)。
个人感觉中央民族大学的二外法语难度较大,但听说日语可能更难。也可能是我自己学习效果不佳。央民的二外法语考试包括单选、完型、阅读、翻译(汉译法)和作文五大题型。
单选题主要考查语法,词汇部分相对较少。我二外老师推荐了《法语语法800题》,我清楚地记得初试中有些题目与《法语语法800题》中的题目几乎一致,因此强烈推荐!至于《法语词汇800题》中的词汇较为难懂,如果时间充足,也可以认真阅读。完型和阅读部分,我使用了《法语考研必备》,但感觉里面的题目相对考试题来说有些简单。翻译部分一定要背诵往年真题!!!因为翻译部分只有五个句子,今年有两个翻译句子与往年真题完全一致,其他的也有部分内容与往年相似。作文部分相对简单,可以背诵一些模板,这些资源在网上搜索就能找到。
由于之前打算报考其他学校,所以我开始准备这个学校的内容较晚。时间不足,所以我只看了一遍孙辉《简明法语教程》1-42课的所有文章和习题,背诵了里面的单词。我觉得里面的翻译比真题里的简单很多,可以自己寻找其他资料中的翻译进行练习。由于时间不够,我没有多练习,考试时翻译部分的表现并不理想。
语法部分,我阅读了马晓宏《法语123》中的语法内容,我们二外老师也推荐了这本书的语法讲解,内容非常详细。看完语法后,一定要练习《法语词汇800题》中的习题,一遍可能记不住,可以多看多练几遍。听说B站上可以找到简明法语的相关视频,有时间也可以多听听。
3、基础英语
基础英语是我认为四门课中最难的,因为题量大,时间不够用。
(1)阅读
我没有专门复习阅读,只是购买了一本专八阅读书籍来提高阅读速度和背诵生词。去年考试有5篇阅读,篇幅很长,第一篇还有主观题,想在1小时内完成还是有压力的,而且做完第一遍后还有几道题没有选择,最后在作文快收卷时临时填上去的。所以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间,不要拖延,否则很可能题都做不完。坚持每天背诵阅读中出现的生词,我使用的是墨墨,它是根据记忆曲线来背诵的,我觉得还不错,只是背诵的单词多了就要花钱购买词汇量。
(2)翻译
这门课的翻译篇幅也很长,而且翻译难度较大,我记得英译汉那篇是关于人脑构造的,由于时间紧迫,只能看一句翻一句,没有时间思考(o_o)。汉译英考的是与中国外交、国际合作和中国地位相关的材料,难度与二三笔翻译相近。
(3)作文
写作水平短期内难以提升,平时做阅读和翻译可以多积累一些地道的表达,我也没有特意练习,考前只看了看热点预测,也没预测到,最后题目给出的是fake diploma,我想了半天才明白是什么意思(o_o)。要求写400个字,篇幅较长,要注意速度。
这门课除了每天做专八阅读外,我没有进行系统的复习,因为要考的内容平时做翻译都能练到,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
复习规划:
3-12月背诵专八、GRE单词,单词从开始一直背到结束。先背专八,然后GRE会相对容易一些。否则一下子背GRE,就像直接面对一个九十度的陡坡要爬,太难了。一定要背GRE!我无视学姐的建议,自作主张,后来也因为懒惰,只背了一些整理好的形近词,我觉得这是一种聪明的方法,但实际上并不是。我看到卷子上的题目就感到困惑,怎么会这么难,比起那些考了80多分的同学,我的72分算是拉分了。在等待复试线的时候,我无数次后悔,我要是背了GRE就好了,就能多得几分。
3-11月练习语法词汇选择题、阅读题,一直练习可以保持题感,巩固知识点,但不要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每天30分钟或隔天1个小时足够了。
3-5月学习语法知识点,看语法讲解视频(一些考研机构的翻译课程语法部分或自己看《专四语法1000题》就够了,看三遍以上!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知道重点在哪里)。
3-5月觉得自己阅读做的不好的同学也可以看看相关语法课程、阅读课程。
6-7月系统做专四语法1000题,专八词汇题,三级笔译和二级笔译的综合真题,不像之前那样零散地写了。
8-9月学习作文,领悟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自己看书,我觉得自己不够聪明,看视频更适合我。
10-11月写作文,开始一个月可以翻阅自己的笔记,后面必须脱离笔记自己写作文,把当年热点题目、常规题目,如教育、科技、文化、历史等各个题材都写一遍。
12月使用往年真题进行模拟。
推荐书目:
《专八词汇》华研版,我自己背的新东方的绿皮书,也买了华研的专八词汇,觉得这本书更好用,因为它会把形近词划分在一起,背诵起来记忆更深,也有利于了解单词之间的不同,后面还有练习题巩固记忆,是一本好书。
《GRE词汇精选》新东方
《专四语法1000题》华研版,前部分语法看,后部分练习写
《专八阅读》华研版,星火太难了,个人觉得难的没必要了都哈哈哈,练几个月丝毫没有任何进步也让考研儿心态崩溃
《英语笔译综合能力真题解析》三笔真题(一定要做哦,考试时语法和词汇选择题就是三笔真题这种类型)
《英语笔译综合能力真题解析》二笔真题
《六级真题》写阅读,每年民大阅读题都有一道来自六级考试
《专八作文100篇》华研版
4、翻译理论与实践
(1)实践部分
我从7月开始复习这门课,主要是做一些catti的原题,因为之前翻译经验较少,词汇量也低(同学们真的要好好背单词哇)。一开始不好上手,遇到难题会很焦虑,不知道怎么翻译,就准备了一个本子专门记录翻译,自己写完再对照参考答案修改,看自己和答案的句式、逻辑差距,把一些专有名词和不会翻译的单词记下来方便背诵(英语中一些固定表达还是要手写然后重复记忆的,尤其是在catti这种固定表达特别多的题材中,刚开始一定要多背,后面才能慢慢熟练起来)。建议大家多练习二三笔,和考研的题材比较相近(政治、经济、农业、科技等等等等),去年的英译汉讲的是养老问题,汉译英讲的是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
(2)理论部分
翻译理论不会考得很深,一般就考国内外比较出名、有突出贡献的几位翻译理论家的理论,推荐用书如下:
国外: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国内: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因为理论部分仅占总分的30%,所以大家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实践环节。多加练习英汉互译,而理论部分只需关注重点内容。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想重点讲述的,也是我在备考期间唯一没有找到真题的科目。
该科目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占30分,实践部分占120分。我在寻找参考书的过程中费尽周折,但幸运的是,一位学姐向我推荐了三本书: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陈福康的《中国译学史》、Jeremy Munday的《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这些书籍都值得一读。考试重点可以在学校官网的考试大纲中找到,你可以自行总结一些著名翻译家的理论及其相关内容,对中西翻译史也要有所了解,这些都是考试内容。
在翻译实践部分,无论是基础英语翻译还是其他类型的翻译,我都使用了三笔和二笔的实务真题进行练习。你也可以尝试专八的翻译,因为专八翻译更偏向文学。实践部分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都不难,但与三笔考试不同的是,不能查单词,所以一些词不认识就只能猜测。汉译英部分通常是政府发言人或驻外大使发表的讲话,偏向政治。这部分可以用三笔和二笔的汉译英进行练习,非常具有针对性。我当时观看了武峰的《12天突破英汉翻译》视频,觉得受益匪浅。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自己动手去练习翻译,不能只是看着翻译,自己动手写下来的感觉会很不一样。我当时每天都尽量动手翻译一篇汉译英和一篇英译汉,然后对照参考译文一点一点去修改,并将自己的错误、感悟和好的表达都写在旁边,然后经常翻看自己写的东西。最后碎碎念……
备考的过程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痛苦,也许是因为我的备考时间比较短,但也没有那么轻松。到了11月份,确实会每晚走出图书馆时都感到十分疲惫,质疑自己、怀疑人生。所有的焦虑和恐惧都是正常的,但第二天还是会乖乖地坐下来练习翻译。
一位学姐曾说:“你得爬过这座山,别人才会听你的故事。”这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你要自己打怪升级开宝箱,可能努力不一定会得到什么,但如果不努力,一定什么都得不到。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考研并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不管你将来选择哪个工作岗位,热爱生活,活在当下,人生还有很多更宝贵的东西。
当然招!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翻译硕士(MTI)研究生招生目录
我校2014年计划招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5人,其中接收推荐免试生比例为40%左右。
初试科目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满分100分)、②211-翻译硕士英语(满分100分)、③357-英语翻译基础(满分150分)、④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满分150分),均为笔试。
以上考试科目中,思想政治理论为国家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大纲。翻译硕士英语、英语翻译基础、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科目请参考下面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考试参考书目:
(1)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汉熙,《高级英语》(修订本)第1、2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张卫平,《英语报刊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10。
(6)夏晓鸣,《应用文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一、招生宗旨
北京师范大学的翻译硕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培养单位设置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学院自1988年9月起招收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了100多名优秀的硕士毕业生。2010年9月,本院招收第一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有四届,共81名。2014年招收的全日制翻译硕士将结合我校在教师教育、教育技术、文化传播等学科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优势,侧重于培养在相关领域从事英语笔译的翻译人才。
二、招生人数
我校2014年计划招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5人,其中接收推荐免试生比例为40%左右(点击此处查询接收办法)。
三、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包括本科就读学校认可属于“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将于2014年6-7月本科毕业的“专接本”“专升本”“3+2”类的全日制学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即2013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到2014年9月1日)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可以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条件为①修完大学本科全部必修课程;②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人员。
(5)非应届在读研究生(含单证专业学位硕士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就读院校同意,并在录取时先办理原就读院校的退学手续。我校不允许研究生同时攻读两个以上(含)不同层次或相同层次的学位。
除中央党校成人教育学院本科学历外,其余的党校本科学历不能报考。在国(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体检要求。
5.我校翻译硕士不招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
四、报名流程
【说明:考生报名前应仔细阅读我校的报考条件,确认完全符合后再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必须如实、准确地填写信息。凡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弄虚作假者,不予录取。报考资格审核将在录取阶段进行。】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缺一不可。考生须于2013年10月10日—31日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并于2013年11月10日-14日持有效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应届生持每学期均注册的学生证)、网上报名编号,到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
五、考试
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阶段。
(一)初试
1.初试时间:2014年1月4日至1月5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初试具体地点由报考点安排。
2. 初试科目包括:①101-思想政治理论(满分100分)、②211-翻译硕士英语(满分100分)、③357-英语翻译基础(满分150分)、④48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满分150分),均为笔试形式。
在上述考试科目中,思想政治理论为全国统考科目,请考生参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最新考试大纲进行复习。翻译硕士英语、英语翻译基础、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科目,请考生参考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试大纲及相关书目。
3. 准考证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下载时间为2013年12月25日至2014年1月6日。考生需凭《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二)复试
1. 达到我院校自主划定的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将获得复试资格。复试预计安排在2014年3月中旬,具体复试办法将在复试前公布在我院校研究生院网站上。
2. 复试采取口试形式。
3. 实行差额复试,差额率约为180%。
4. 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复试时需考查本科主干课程和相关能力,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
六、录取
总分计算方式为:211翻译硕士英语成绩+357英语翻译基础成绩+复试成绩,根据成绩择优录取。
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非定向就业硕士生的人事档案需转入北师大,户口可自愿选择是否迁入,毕业时将采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就业去向。定向就业硕士生的人事档案、户口均不迁入北师大,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单位就业。
考生在报考时无需提供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书面材料。考生需自行处理与工作或学习单位因考试录取而产生的问题。若因此导致不能参加复试或录取,我校不承担任何责任。
体检将在新生入学时统一进行。体检不合格者,将取消入学资格。
任何阶段若发现考生有弄虚作假行为,我校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已入学者将被取消学籍,责任由考生自行承担。
七、学制及培养
我校翻译硕士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两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实习及论文写作时间为一年。
我校翻译硕士注重翻译实践教学,强化翻译能力培养。主要课程包括:基础英汉翻译、基础汉英笔译、高级英汉笔译、高级汉英笔译、交替传译、会议口译、现代翻译技术、技术写作与翻译、翻译项目管理、平行文本分析、编译、中西比较文化等。
学生在学制年限内完成规定学习内容,并符合毕业要求者,将颁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将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八、学费及住宿
我校翻译硕士需缴纳学费,总额为4.5万元,分学年平均缴纳,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报到时缴纳2.25万元。
我校所有专业学位硕士生均可申请国家奖学金,但不能申请学校为学术型硕士生设立的奖助学金。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设立“翻译硕士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在校学生。非定向生在校期间需按照北京市有关管理规定统一办理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学生也可自费购买医疗保险。符合条件的非定向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我校翻译硕士在学期间由学校安排在大运村公寓住宿,住宿费约为2030元/学年。北京地区的定向学生不安排住宿。
九、招生信息及联系方式
1. 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将在网上公开发布。推免生接收、报名、初试成绩、分数线、复试安排、拟录取名单等信息均可在北师大研究生院主页查询,请考生及时关注。
2. 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不提供往年考研试题,不销售参考书或办理邮购业务。
3. 联系方式:
(1)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及传真:(010)58807983
办公地点:后主楼1009室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100875
(2)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电话:(010)58808156,email: ,传真:(010)58800519;办公地点:前主楼A212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