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考研的挑战性分析如下:
总体而言,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难度相当高。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
一、分数线要求高
首先,国家线设定了较高的门槛。以2021年为例,新闻与传播(专硕)和文学(新闻传播学硕)的国家线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A区的国家线为355分,公共课要求至少53分;B区则为345分,公共课要求50分。尽管如此,新传学硕专硕的总体分数线和公共课分数线通常在所有考研科目中位居前列。
实际上,国家线对于新传专业的意义并不大,因为竞争激烈,多数学校的复试分数线远超国家线。例如,去年北师大学硕复试分数线为388分,专硕为395分;中国政法大学专硕为390分;北京外国语大学传播学为392分;中央财经大学专硕为416分;北京印刷学院专硕为395分。这些分数反映出竞争的激烈程度。
二、报录比失衡
除了分数线,报录比也是衡量报考难度的重要指标。以上海大学2019年为例,新传学硕的报录比为45:1,专硕为61:1;南开大学传播学学硕2020年的报录比为43:1;北大新闻传播学院报录比常年保持在42:1。这些数据反映出竞争的激烈。
一般而言,名校尤其是34所自划线学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如人大仅招学硕全日制统考考生,招生人数通常在20人左右;北师大新传学硕招8人,专硕招15名全日制考生。即使是非34所院校,每个方向的招生人数能超过50人已属罕见。
三、备考范围广泛
报考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除了要掌握新闻学、新闻史、传播学等专业参考书的基础知识,还需关注学界和业界热点,以及社会上的重大时事。考生不仅要能从学术角度分析问题,还要能够以多种形式输出知识,如名称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同时还要锻炼业务能力,包括消息、评论、报道策划、采访提纲、广告策划、公关方案、数据新闻策划、纪录片策划、直播策划等的写作。
以下是我的考研经验分享:
关于择校,我建议考虑自己特别喜欢的城市或大学,且水平应在本科之上。专业课难度相近,关键在于了解竞争对手。选择喜欢的城市或学校是考研后期坚持的动力,而预判竞争对手则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我最终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学硕,因为其参考书数量适中,新闻史考察较少,研究方向前沿,学风活泼。
我的复习经验包括:
英语部分:从2月份开始背单词,使用墨墨背单词,每天定量背诵。阅读方面,早期购买专项训练,查漏补缺;暑期开始研究真题,反复研读文章,分析句子和单词。完型填空与阅读相结合,注重方法技巧。作文从12月份开始,主要依靠预测小册子和真题参考答案。
政治部分:参考用书包括肖秀荣精讲精练、肖秀荣1000题、腿姐冲刺背诵手册等。复习时间节点为1月-3月简单了解,4月-6月系统学习,7月-8月巩固提升,9月-10月冲刺复习。
以上是我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每天我都会花些时间复习徐涛强化班的内容。由于高中时期主要学习理科,对政治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再加上新传专业竞争激烈,政治成绩也必须很高,所以我提前进行了预习。但根据我后来的经验,这种方法并不理想,稍后我会详细说明。
4月至6月:夯实基础
在这个阶段,肖大大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教材相继上市。我原本计划每天阅读一节精讲精练,并完成相应的1000题练习。但有些内容仅通过阅读难以理解,所以我同时观看了徐涛老师的课程,并对照精讲精练进行学习,然后再做1000题。尽管寒假期间本应更多关注专业课,但徐涛老师的课程非常有趣,能够帮助政治基础薄弱的同学入门。不过,他的语速较慢,课时较长,建议使用二倍速观看。关于徐涛老师的课程与精讲精练的适配问题,我认为两者虽有差异,但仍可相互配合。在此期间,要反复复习知识点,因为知识点繁多,一周后便可能遗忘。政治学习不应占用过多时间,最好在晚上或效率不高时进行。对于1000题中的错误,要总结并追溯相应知识点进行记忆。一刷错误率高是正常现象,不要灰心。
7月至9月:强化提高
这个阶段,我二刷、三刷了1000题,并在难以理解或遗忘严重的章节重新观看了徐涛老师的课程。整理错题时,只需记录错误选项的完整句子即可。此时,二刷、三刷的正确率有所提高。每天还需抽出半小时记忆精讲精练中的加粗重点字体,因为后续老师的背诵手册基本都包含这些内容,所以务必记忆。
10月至12月:冲刺阶段
这个阶段,我学习了腿姐的时政总结,完成了肖八、肖四的练习,并背诵了肖四大题。10月、11月,各老师的时政总结陆续上市。时政至关重要,一张试卷中明面上的时政题目仅有四个选择题,但实际上,时政内容占比超过五十分。因此,这段时间要反复背诵时政,不必一字一句记忆,只需能选出正确答案即可。肖八等模拟卷中,若不关注时政,做题时会感到困难。但通过大量模拟练习,成绩会有很大提高。不要关注网上秀成绩的人,自己专心学习,保持心态。我刚开始做肖八选择题时,得分在28-30分左右,但做肖四时已提高到40分。肖四大题要尽早背诵,并按重点顺序进行。网上有很多学习博主整理的重点,可以多加参考。
专业课部分:
专业课分为基础、热点、实务几大部分。从近两年的出题情况来看,基础理论分值占比逐渐缩小,更多地关注业界前沿。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础不重要,所有知识都源于基础。除了基础,还要关注热点和前沿,仅靠背诵无法取得高分。
新闻学的书籍大致相同,以下是我用到的书籍(但无法保证覆盖所有考试范围,还需自己掌握或参考学校提供的资料):
- 彭兰《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建议重点阅读并理解背诵,考前仅翻阅了一下,结果考到了两道论述题)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 李彬《传播学引论》
-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
-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 新闻期刊:《新闻与写作》、《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等。
时间节点:
4月至6月:
这个阶段,我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专业课上,完成了所有基础书目的阅读和简单框架的构建。框架非常重要,因为没有框架,单纯背诵难以记住。由于基础薄弱,考研是一场信息战,报班减少了搜集资料的时间成本。每天除了六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还要参加两小时的课程。对于初学者来说,长时间阅读和建立框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借鉴了学姐的框架和一些笔记的真题导向,才在纯文字中保持了一些方向。
7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阶段,我将学姐的笔记框架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了四份笔记:包括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学、研究方法。笔记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参考他人,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这段时间我开始阅读论文,从两天一篇到每天一篇。考新传论文必须阅读论文,尤其是bnu这种偏向学术前沿考点的学校,很多考题内容都是喻国明等老师的研究方向。阅读论文时,不必一字一句地阅读,只需抓住核心,如小标题和关键语句。这段时间我开始练习实务,每周至少写一篇。对于三跨考生来说,刚开始写的东西可能很差,但还是要一点一点改进,慢慢提高。
8月至10月:背诵、专题整理、热点
这个阶段,我继续长时间背诵,虽然坐着背诵很难受,但坚持下来了。背诵一定要尽早开始,10月前必须完成第一轮背诵,否则无法刷题。我还开始整理专题,参考了一些辅导机构的总结,完善了自己的体系。整理专题是完善自己体系的过程,整理完成后,对题目尤其是论述题会更有信心。这段时间,我会找学姐批改实务,因为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我关注了一些机构的公众号,如考新闻、爱传播、觅游,略读了土拨鼠的每月热点。关注热点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培养分析传播现象与原理的能力。
11月至12月:练习、模考
这个阶段,我除了保持背诵外,还进行了大量题目的练习。机构也有相应的模考。对于文科考试来说,写作压力很大,对于我这个之前没有文科考试经验的人来说,第一次模考能写完就是胜利。新传写作速度至少要达到每分钟40字,中间不能停顿。考前一周基本不再阅读新论文,复习之前的内容就足够了。
软件和学习App:
都2022年了,考研不能仅靠笔和纸。手机是考研路上的大障碍,但合理利用后,它会成为你备考的利器。
以下是我常用的学习软件:
- 番茄ToDo:控制手机使用和记录时间的利器,记录每天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并能与其他用户进行比较,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 默默背单词:我认为比较不错的背单词软件,采用艾宾浩斯记忆模式,效果很好。
- CCtalk:用于上瓦叔的课程,是我学习App中的灵魂。
- 印象笔记和OneNote:用于记笔记的App,可以将网页版内容转换为PDF保存、打印或分享。
关于心态:
与许多考研人相比,我每天的学习时间并不算长。作为一个惰性很强的人,能够成功上岸这个竞争激烈的专业,除了良好的心态,还离不开以下几点。反内卷的过程让我明白:在备考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地卷,学更多的时间并不等于掌握更多的知识。除了付出时间成本,提高学习效率也很重要。我们不必为了今天只学了xx小时而感到焦虑,更重要的是每天睡前躺在床上复盘今天又学到了xx知识。每次为自己掌握更多知识而感到快乐时,我明白,我离上岸的距离又近了一点。因此,大家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向着胜利冲刺!
30比1:
根据查询北京师范大学官网信息,新闻传播学考研报录比为30比1,招生8人。从2022年开始,不再招收学硕,只有专硕。
北京师范大学,隶属于我国教育部,是一所享有盛誉的重点大学。该校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以及文理基础学科为特色,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追溯其历史,学校始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更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立学校。1912年,学校再次更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正式定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和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学科体系和教育资源。